昨晚发了一帖《这个“启蒙陷阱”是薛涌先生自己挖下的吧?》。写这个帖子,纯粹是为拆拆薛涌文章的逻辑,那就是没有逻辑,标准的"湖人"(糊人)
薛涌一定是个嗓门很大的人,这是一个四面出击的主儿,他的文字常常很热闹.据他自己说,一天写四篇也不是问题,还能够篇篇高居榜首.
这个数字我相信,只是不知道是编辑们的眼光很垃圾,还是写手水平太垃圾,竟找不到比薛涌更强的文字.
或许,根本就是薛涌的身份是个好卖点的缘故.他身份的卖点强于文字的卖点.中国报刊和读者都吃这一套.
可是在热闹的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已在《这个“启蒙陷阱是薛涌先生自己挖的吧?》一帖中作过分析。他的《启蒙陷阱中的李银河》一文,几乎每一段都不值一驳.他还有一文<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光是题目就"错得离谱"(侧平语),全世界的资本家怕是都盼着替别人打工,重要的是,你愿意替别人打工,别人还未必肯要你(产品).商人不为别人打工,上哪去挣钱?那还叫商人?
有意思的是,薛涌先生一边嚷嚷中国不能永远替世界打工,一边却是自己在积极替美国打工,一去经年,而且看那架势,一时半会并没想着要回来.当然他也时时打打国内的工,但那是撑着一块知名旅美学者的牌子.
同样,在《基层社会与现代精神》一文中,薛涌先生开篇即说了一则故事, 在矿难时,一个在井底的矿工临死前把自己的帽子交给身边的同事,希望这个遗物能够最终落到自己的妻子手上。当妻子的拿到这顶帽子时,人已经不在了。细看帽子内面,写着几行字:“孝敬父母,带好孩子。还欠张主任200块钱……” 由此,薛涌先生激动地宣告:“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惊天动地的道德情操,这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
然而薛涌先生在此笔锋一转,却又大声宣布他知道中国人文精神是落在哪里。依薛涌先生看来,就是失落在鲁迅以及与鲁迅先生一样的文人手中。他批评道:“鲁迅的《阿 Q正传》,写的是他自己并无亲身体验的下层。在他笔下,阿Q们是一群没有自我意识、没有道德、没有自尊、甚至体会不到死亡之痛苦的动物存在。其实,动物对痛苦也是很敏感的。我去超级市场的龙虾柜台前,看到售货员一打开水缸的盖子,那些龙虾就惊恐地缩到一角,生怕自己被逮去。阿Q真会像鲁迅描绘得那样在被斩首前还糊里糊涂、不知道死之恐怖吗?显然不会。”
我以为,仅仅通过一两件事就宣布一种精神整体上存在还是不存在,实在是too simple,too naive了。这就好像许多人看到某一个甚或某几个上海男人做人做事不那么男人,立即义愤地宣布上海男人是小男人,未免失之于草率一样。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各种各样,有好中劣各等,一概的好活着一改得不好,是不可能的事。谁也没有资格指责自己本土以外的人都不好。这种指责也无任何意义。
我不否认,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这是一民族希望之所在。但我们不能由基层社会几例很人的现象就否认不人文现象的存在,而说不得碰不得。同样,我们也不能由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不人文的现象,就否认知识分子还有很人文的东西。毕竟,还有许多知识分子在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不媚俗不媚上、很人文地做自己的学问。绝对地肯定一个群体与绝对地否认一个群体都是很不“人文的行为”。说到底,薛涌的思维逻辑并没有摆脱他曾经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烙印,那是某个“伟人”给中国人打下的具有深刻影响的烙印,那就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以阶级划线的思维方法。
遗憾的是,薛涌先生的文字被炒得很响。其实,不要看别的地方,光看天涯就知道,很多人都能把文字整得很热闹,可悲的是,却有更多人吃这种热闹.只要看到文字里有自己想要的字眼就可以了,哪管这些文字逻辑不逻辑.
实际上我们根本不能企求这一点,因为他们压根儿不知道逻辑为何物.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Subscribe to:
Posts (Atom)